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大博士,却要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,带着妻子隐居深山几十年,一心要去寻找他的桃花源。
昔日的北大同学非富即贵,唯有他破衣烂衫,双手布茧,有人唏嘘,堂堂北大博士就这样可惜了!他笑称:“你们不懂我内心的富有。”
王青松,在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,以他的聪明才智考入北大,继而攻读法律系研究生,并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。
如果一切按照原有的发展轨迹,王青松的前途一片光明。然而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,隐居大山,并带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妻子张梅。
在大学时,王青松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。同届的学生都知道,王青松有两好,一是好记忆,凡是他扫过一眼的数字和号码都能准确背出来,从未出过错。
二是好养生,他曾在学校掀起“养生热”,也是他在课外讲授养生知识时,结识了比他小12岁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张梅,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。
1990年后,王青松在学校的境遇开始急转直下,工作的压力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迷茫。而另一方,他自认为对养生已经研究透彻,不能一直只说不做。
诸多原因驱使王青松想要离开城市,去大山去看一看,妻子也很支持他的想法。于是,两个名校的高材生跑到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山区,租下了10亩地,再后来承包了2500亩荒山。
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疯了,亲朋好友经常去劝阻他们,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而自毁前途。而王青松小两口自从搬进了大山了,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快,为了防止太多的人登门拜访,索性断了与外界的联系。
他们从不与村里人说起自己的身份,但村里人从他们的谈吐举止中也能看出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,暗地里都觉得这小两口是“疯子”。年轻人都想走出大山,只有他们往山里跑。
但时间久了,村里人发现,这小两口给村里带来的改变还不小。王青松刚来时,村里只有23户人家,70多口人,耕地面积少的可怜。他们承包了荒山后,因地制宜,在荒地上种上了高粱、玉米、小米、大豆、芹菜、白菜,还有一些桃树、杏树、枣树、苹果树......
再养一些猪、牛、山羊,养它们倒不是为了吃,而是这些作物、牲畜可以构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。
洗衣服、洗手、刷牙,都不用洗衣粉、肥皂、牙膏,而用草木灰、皂荚等替代。喝的是自己做的桑葚汁,用玉米饼充饥,连筷子都是用秸秆制做的。
不抽烟、不喝酒,就爱卷起裤腿去劳作。村里人都说他们是怪人,别人是忙里偷闲,他们是闲不下来。王青松曾试过,普通工人挑砖的完全程是35~40分钟,而他的纪录是27分钟,妻子张梅则创下了拉磨最快的纪录。这种将身体运用到极点的纯体力劳作让他们体会到快乐。
时至今日,王青松还记得第一次吃到地里的玉米的味道,用玉米渣,配上甘甜的山泉水,再用柴火慢慢熬制,煮到水和玉米渣融为一体,发粘起浆,那种味道太奇妙了。
别看隐居山区,但要彻底实行“自己动手”,开销却不少。有时候忙不过来还得请帮工,请帮工时还要约法三章,抽烟的烟蒂,包装袋等污染物都要放到指定的地方,集中处理。
晚上,王青松会抽出时间音译书本,而妻子则帮忙编辑教材.....这些收入使他们的生活不会拮据。
直到儿子小宇的出生,小两口的生活又开始有了改变。从三岁起,小宇就每天放羊,等长大到7岁,他已经是羊群里的“山羊司令”。张梅每天最开心的就是,儿子跑回来告诉她:“妈妈,我跑的像风一样,跟羊一样快。”
除了会放羊,小宇的千字文、三字经、美术、音乐、英语也是学的相当好。在教育方面,张梅从未松懈过,直到有一次,她发现每次有朋友来家里拜访,儿子都会显得很兴奋。
她意识到,或许儿子很向往外面的世界。这一想法,迫使王青松认真思考一家三口的未来,当年彻底离开人群也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。如今,为了孩子,他们不得不回归社会。
但回归社会不代表就此向大自然说再见,他们还会继续无污染产业,找一处相对安静的地方,他还想写一本书,给更多人生活的启示。
他说,这次回归只是为了以后还能更好地继续“桃花源”生活。
网友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