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纸上谈兵》
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,从小就熟读兵书,谈论起军事战略来,头头是道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,赵奢不能驳倒他,但也不说他好。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,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,赵奢说:“战争,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,而赵括却把它说得那么轻松。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,如果用他为将,使赵国惨败的,一定是他了。”
公元前 262 年,秦国进攻赵国,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抵抗。廉颇在长平筑垒固守,与秦军相持三年,秦军不能取胜。秦国便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,说廉颇惧怕秦兵,秦国最担心的是赵括为将。赵王果然中计,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。蔺相如劝阻说:“赵括只懂得读他父亲的兵书,却不懂得灵活运用。”赵王不听。
赵括上任后,立即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,主动出兵进攻秦军。秦军假装战败,赵括不知是计,率军追击,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,四十万赵军被坑杀,赵括也被秦军射死。赵国从此一蹶不振,最终被秦国所灭。
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成语,就是从赵括的故事中得来的。它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理论,而不能实际解决问题的人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,理论知识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掌握知识,取得成功。
网友留言: